(11)转引自李光地:《周易折中》,北京。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世界的理论,而不是两个世界的理论。观念上的先后不是真实的。
他(指释氏)虽是说空理,然真个见得那空理流行。如木之有根,浮屠之有顶,但太极之理却不是一物,它无方所,无形象,只能在阴阳中存在。物理与心中之理并无两样,这是朱子的一个基本观点。程颐在《易传序》中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30]的命题,成为宋明哲学的重要理论依据。这种唯灵论认为,世界上有某种灵魂,这种灵魂是活动的,不依附于任何一物,而又能够附于任何一物。
朱子没有将主体、客体截然分离,形成二元对立(这并不是说,朱子完全没有主客体思想,这个问题在此不论),而是在两者的统一中解释世界。所谓理同而气异,是从逻辑的类概念解释万物,同一类的事物,有相同的理。《彖传》和《象传》的诞生,意味着这一古老而幽深的神秘宫殿的大门已经被开启了,打开这一千年秘府的是一对看上去十分平凡的汉字——刚柔。
则彖辞中的刚显然是指九二刚爻。在从《易经》到《易传》这一重大转折的过程中,《易传》作者们的首要任务是解读神秘的六十四卦图及其卦爻辞,将易卦、易象和易图的奥义转变为理性化的哲学思想。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是故《键》之‘炕龙,《壮》之‘触蕃,《句》之‘离角,《鼎》之‘折足,《丰》之‘虚盈,五繇者,刚之失也,僮而不能静者也。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494-495页。(《论语·乡党》)钱穆解为孔子感叹山雉尚能知时(15),孟子更将孔子看作是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
其实,儒家六经中有丰富的关于刚柔问题的思想资源,不能不对整理六经的孔子发生影响。(14)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32页。(20)这个底,这个一,作为易道之本,既是易道的动因,也是易道的基因,是基因与动因的统一。另外,《诗·商颂·长发》中有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的话。
(26)余敦康认为顾颉刚、郭沫若、闻一多、李镜池和高亨等人的《周易》研究过于强调经传的分离,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过分强调其异而不见其同,易学研究也就失去它在文化史上所具有的那种整体性意义以及绵延不绝的生命力,而变质为一种以单纯追求历史真相为目的的历史考据学了,这是对古史辨派易学研究的中肯批评(参见余敦康:《易学今昔》,第14页)。《系辞下》又引用孔子的话说: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彖》和《象》传以中解《易》,正是儒家尚中思想在《易传》中的体现。《彖》、《象》认为卦之吉凶,又因为所处时机而异,同居中位而有吉有凶,适时则吉违时则凶,故《系辞》说变通者,趋时者也。
《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于文武也。可见爻变正是用以仿效和象征世界的变化与运动,如果说《易》的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它的本源性推动力量在于刚柔二爻的爻变,由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由变化而生吉凶悔吝。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坤,阴物也,有阴阳的概念以外,《乾·文言》中的六个子曰。
近代以来,尽管受到疑古学派的影响,许多学者依然相信孔子与《易传》存在密切关系,是从《易经》到《易传》的关键思想家,而《易传》实现了易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诠释典范的转移。孔子一向重时,曾感叹道:山梁雌雉,时哉。再次,六经中的刚柔思想成为孔子以刚柔解《易》的重要思想资源。④郑注以阴阳解刚柔,汉以后注家莫不如此。那么,《大易》唯变所适的动力源自何处?《周易·系辞下》的回答是: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从上面内容可以推论,孔子所以将刚柔概念引入《易传》,正是为了解释《易经》义理(《易》之义)的需要,这样一种解读《易经》的思路与方式,可谓前无古人而后启来者。
⑥《左传》、《国语》中尚无九、六之称,则爻题中的九、六之分应该是《易传》的独创⑦,但李镜池将九、六的出现时间推到战国之后,并没有充分的证据。(20)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七十六《易十二·系辞下》,第1941页。
依据《彖》和《小象》中的当位和不当位之说,刚爻居刚位和柔爻居柔位就是当位,否则就是不当位,这意味着六爻位被分为刚位和柔位,第一、三、五位是为刚位,二、四、六则为柔位,然后才有了所谓当不当位的问题,《彖传》和《象传》中大量关于爻位的说法为此提供了证据。(44)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第389页。
孔子所理解的《易》之义综合了《易》之本(刚柔)、《易》之门(乾坤),归于刚柔交错和阴阳流行,而且将象数规律与天地万物规律通而为一,正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理路。在《易传》看来,《易经》中的象不仅是卦象,而且是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周易·系辞上》),所以,象的规律就是物的规律,就是宇宙的规律,这是《易传》中两种表述方式合一的依据之所在。
《中庸》中子路问强,孔子的回答如下: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日月往来、寒暑往来,乃至于屈伸相感,皆为宇宙间两种相对力量互相推荡的表现形式,朱熹解释说:因言屈信往来之理,而又推以言学,亦有自然之机也。有的学者认为《易传》的刚柔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转化(46),根据《史记》孔子曾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孔子思想完全可能受老子之影响。孔子在帛书《要》篇所说的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以及《系辞下》外内使知惧,无有师保,如临父母,与《诗》、《书》中的刚柔思想如出一辙。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表现了孔子对刚的高度重视。是故天之义,刚建僮发而不息,亓吉保功也。
本文将通过对于刚柔概念的思想训诂,探索《易传》思想形成的过程,并对上述有关问题作出分析。……子曰:《易》之用也,殷之无道,周之盛德也。
看了《论语》、《中庸》中的相关内容,我们对于孔子将刚柔思想引入《易传》就不会感到意外,它们与《易传》和帛书《易传》的刚柔思想如此一致,因为它们都是来源于孔子。借助于刚柔范畴,《彖》与《象》传提供了有关刚柔爻象与爻位之间正、中、应、承、乘等一系列关系的重要法则,作为判断吉凶悔吝的依据,这些法则看上去有些复杂,彼此之间也缺少内在的联系,但它们毕竟是对于吉凶悔吝所作的最早的理性化说明。
既然是三极之道,刚柔相推必不局限于自然之理,其在人文领域中有何体现呢?《系辞下》引用孔子的话说: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孔颖达疏曰:九二之刚,来向下体而处下卦之中,为《讼》之主。同时,这六个位置又根据其自身所具有的数的性质而分为两类,偶数为柔位,奇数为刚位,这种划分则是以二进制为基础的。
这里孔子所说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与《系辞》中孔子所说的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以及《系辞》中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但是,肯定孔子与《易传》之间的思想联系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九州出版社,2002年,第623页。其实,与其割裂原文以就己意,不如调整自己的理解以与原文保持一致。
重阴者沉,故水不吉也。这一转变应该发生在孔子晚而喜《易》时期,是孔子晚年的重要思想成果。
标签: 纽曼手机是正品牌子吗,纽曼手机是杂品牌吗 江苏时尚服装店货架零售,服装货架厂家联系方式 北京丰台区时尚服装店转让,北京丰台区服装城在哪里 露蔻,露蔻斯护肤品是品牌吗 拉萨服装店时尚穿搭,拉萨潮流衣服店
评论列表
这也是儒家为什么经常受到误解的原因。
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8]就是对这种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和发展,其中既有分析又有综合。
而天道与心灵是直接沟通的,心灵的超越实际已是自我超越。
而仁义礼智的仁是来自情感的,圣人博施广济的后面,也只能是一种情感。
注释: ①关于从《易经》到《易传》的转化对于中国思想史的意义,参见余敦康:《易学今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18页。